1,The Lancet Neurology:重大突破!这个发现或将开启帕金森病治疗新纪元
近日,由Michael J. Fox帕金森研究基金会主导的长期研究清楚地表明,一类突变蛋白的存在,可以判断人们是否患有帕金森病,回答了困扰科学家近30年的问题。这项研究的结论是颠覆性的,也是帕金森病诊疗的历史性时刻!该研究共招募了1123位受试者,定期进行脊髓穿刺,以检查脊髓液中的α-突触白水平。研究数据显示,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使用突触白检测疾病的准确率高达87%,在没有帕金森病的志愿者中,该检测显示没有疾病的准确率达到了96%。此结果除了显示α-突触白用于诊断帕金森病的高度灵敏性与专一度外,更发现帕金森患者个体间所存在的异质性。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有30%的LRRK2突变携带者并没有α-突触白。同时,在另一组人群中——那些失去嗅觉的患者(这是帕金森病的一个特征)——该检测能够在98.6%的情况下检测出疾病。这种测试的存在使得以前不可能进行的试验成为可能,现在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试验。这是首次发现一种生化检测方法能预测某人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阅读链接:The Lancet Neurology:重大突破!这个发现或将开启帕金森病治疗新纪元
2,Human Brain Mapping: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大尺度动态功能连接模式改变
近日一项研究基于多中心功能磁共振影像,探究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大尺度动态脑功能连接的改变。该研究采用了团队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建立的多中心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库(MCADI)和美国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ADNI)的共1704例数据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临床表现越差,其AD特异性脑状态越显著。此外,研究发现A-MCI在结构上同样表现出更多的萎缩,表明其可能具有更大的风险转换为AD。最后,团队在另外的一个脑分区模板(Power等提出)上进行了重复实验,两次实验中MCI亚型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重叠度,表明该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划分效果。
阅读链接:Human Brain Mapping: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大尺度动态功能连接模式改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需要可靠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筛查方法。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血液中的一种糖分子——聚糖,与tau蛋白的水平有关,tau蛋白在严重失智症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证明,在疾病发展的早期,血液中聚糖水平会发生改变。聚糖水平和tau蛋白水平相匹配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多。
4,Nat Med:多组学结合神经病理学分型提高儿童和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准确性
儿童和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异质性造成患者预后差异极大,对其的准确诊断面临巨大挑战。第二代测序(NGS)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中的应用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近日,来自德国海德堡Hopp儿童癌症中心、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医院、波恩大学等单位的多个团队进行了MNP 2.0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枢神经肿瘤患者常规诊断中的效用评估,这一多组学分型方法——优化了的DNA甲基化分型、通过基因检测Panel获得的诊断/治疗相关的基因变异、肿瘤易感性综合征的鉴定——的整合,很大程度提升了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性。
阅读链接:Nat Med:多组学结合神经病理学分型提高儿童和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准确性
5,ACS Nano:电子皮肤-用于人机交互的无信号融合的双模态触觉传感器
具有多模态传感能力的触觉传感器是应用于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人造皮肤的基础。近日,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Caofeng Pan课题组通过结合光学和电子学不同的传感机制,演示了一种无任何干扰的压力温度双模态触觉传感器,实现了压力和温度的同时独立传感,消除了信号分离算法和计算。该设备的无干扰和发光特性允许在机器人中进行加密通信、温度和压力监测以及无线信号传输的人机交互应用中。
6,The Lancet Neurology: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对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影响
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建议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前的血压上限为185/110mmHg,这是一个严格但仍没有严格界定的标准。然而,入院血压是否会影响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效果仍是未知数。近日,来自荷兰鹿特丹大学的学者在本研究中旨在研究入院收缩压(SBP)对功能结局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影响。
该荟萃分析表明,入院时SBP高与卒中后的功能预后较差有关,但SBP似乎并不能否定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效果。这一发现表明,入院SBP不应该成为缺血性卒中不进行或推迟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决定依据,但需要进行随机试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一可能性。
阅读链接:The Lancet Neurology: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对血管内治疗结局的影响
7,Am J Psychiatry:联用抗精神病药未必不安全——权威证据挑战直觉
近日一项研究首次比较了抗精神病药在不同剂量下联用及单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相对安全性,共纳入了超过6万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析显示,相比于单药治疗,联用抗精神病药时因严重躯体问题入院的风险并未升高;并且,总剂量较高时,联用的相关风险反而低于单药治疗。例如,剂量≥1.6DDD/天时,联用抗精神病药的心血管疾病入院风险较单用低18%。
考虑到另有证据显示,联用抗精神病药预防再入院或复发的疗效似乎也优于单药治疗,现行指南可能有必要重新审视联用抗精神病药的价值,而不应一刀切地不鼓励甚至否定联用抗精神病药。
Am J Psychiatry:联用抗精神病药未必不安全——权威证据挑战直觉
ChatGPT在去年11月问世时,它立即受到了学生群体的欢迎,其中许多人将其作为撰写论文和完成作业的工具。由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大量涌现,世界各地的学校迅速采取行动禁止使用该技术。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记者Will Douglas Heaven采访了许多教育工作者,他们现在正在重新评估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之于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意味着什么。许多老师现在认为,ChatGPT并非只是作弊者的神器,它实际上还可以帮助改善教育系统。
许多例子都证明ChatGPT将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但这项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最好礼物,可能不是一种完成论文或作业的新方式,而是“人工智能素养(AI literacy)”。ChatGPT可以帮助教师摆脱对最终成绩的过度关注。让学生们与人工智能互动并批判性地思考它产生的东西,可以让教学更人性化,而不是让学生像机器人一样写作和表现。此外,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一个最大缺陷是它们会凭空捏造东西并自信地将谎言包装成事实,但这也是一种有用的教学工具,这是对“错误信息和偏见”进行富有成效的讨论的机会。
4.17 脑科学日报 PNAS:达尔文无法解释的问题, 人类视力进化之源
4.16 脑科学日报 Nat Medicine:你的年龄可能不是你的“真实”年龄